目的地搜索
校史钩沉
当前位置: 首页>> 我的大学>> 校史钩沉>> 正文
师大第一No.20:第一任天津师大党委书记、校长 第一位成为全国党代会代表的天津师大人(下)
2023-03-25 17:31

编者按:“第一”是初心,“第一”是起步,“第一”是探索,“第一”是基石。正是因为有了众多的第一次、第一个、第一届、第一位……天津师范大学才成就今日之气象。回望往昔,那些校史上的“第一”有的已经模糊,有的显得简陋……但没有那些“第一”,我们就不是现在的“天津师大人”。这徐徐展开的“师大第一”是一篇没有结尾的大文章。前辈们的开拓,使我们拥有了今天的荣光。未来的“师大第一”会续写下什么?我们准备好了吗?

1982年7月3日,学校隆重举行“天津师范学院更名天津师范大学”大会,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刘刚,市委常委、副市长白桦等领导同志出席大会祝贺。会上,党委书记、校长李继之同志作了题为《为把我校办成名副其实的师范大学而奋斗》的报告。

报告中,李继之校长阐释了天津师范学院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的必要性及条件,并向全校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他说,天津师范学院改名为天津师范大学,是同全校4000多名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也是大家共同的荣誉,但同时也是加于我们身上的压力。它迫使我们要用全身心的努力来保持这种荣誉和进一步发展这种荣誉,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骄傲自满和松懈麻痹情绪。恰恰相反,它要求我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勇往直前、勤奋努力、坚忍不拔地去执行和完成一系列更加艰巨的任务。这些任务概括起来是:

1.调整充实培养任务。我校的培养对象要转移到普通高中教师这个重点上来,同时也要兼顾中等专业学校、业余大学乃至高等学校的某些基础课师资的培养。对于社会上急需的对口文字工作干部、科学工作干部、编辑工作干部、政法工作干部、教育管理干部等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培养任务。实现这些任务的手段和措施则是按照国家计划招收本科大学生、研究生,举办长期、短期、脱产或不脱产的进修班或讲习班,并逐步开展函授教育。

2.确立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工作方针。改师大后,我校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都要把提高质量作为基本的工作方针。要求我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有更多的门类达到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德、智、体方面具有更高的质量。各种工作的效率都要提高一步。对于数量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全面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

3.进一步改善系和专业的结构。各系要认真考虑划分专业或建立专业组的问题,以便于培养较高水平的人才。

4.加速教学规范化进程。各系要根据自身条件,明确发展方向,确定重点学科,办出各自的特色;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各种基础课要达到的水平不能低于综合大学;重视选修课的改进,除了巩固已经开设的选修课外,还要考虑增设新的选修课,特别是考虑跨系选修课的开设,这样有助于因材施教,发挥专长;注意加强公共外语课,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分别编班;各系各专业总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培养目标全面考虑,合理规划,既不要设课太多,也不能过少,要做到重点突出,繁简适度。

5.发挥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整顿巩固和加强已经建立的一批研究所、研究室,尤其是一些文科系。我校的科研方向重在基础和应用,我们要依照这个方向去努力完成已定研究项目,开辟新的研究项目,为四化建设和我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

6.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强弱是决定教学科研质量的关键,必须加强建设。我校已经有了750余人的教师队伍,其特点是中年教师占优势,并且已经出现一批学科带头人,这是很可贵的。不足的是有相当数量的一批青年教师的底子薄,基础弱,需要继续提高。还有外语过关的教师人数较少,选拔出国进修对象障碍极大。另外,一部分教师的晋升问题、工作量和工作条件问题都未能及时得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积极性的充分调动。要解决这些问题,要求过急是不行的,但必须积极对待。

7.改善工作条件。长期以来,我校存在着住房不足、办公用房不足、教室不足、实验室不足、仪器设备不足、科研资料不足和经费不足等七大不足。近几年来,情况略有好转,但基本状况并未改变。解决这七大不足,是改师大后我校面临的艰巨任务。我们既要有决心、有信心去争取解决,又必须有耐性等待。我们仍需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精神。

8.健全组织和制度,消除薄弱环节,弥补各方面漏洞,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树立一个遵纪守法、积极工作、团结互助、公而忘私的优良校风。

李校长任职期间,每天来学校第一件事不是进办公室,而是转校园,看看有什么变化,查查有什么问题。凡事都要身体力行,躬耕实践,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后再作决定,这就是李校长的办事风格。李继之同志认为,天津师范学院更名后,应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

1.教学与科研并重。李继之同志认为,大学重教学轻科研,将会限制学校的发展。有人认为师范大学是培养中等学校教师的,没有必要搞科研,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师范教育并不等于低水平,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教师的第一个科研任务是教学内容必须与科研成果,特别是前沿性的新高科技成果挂钩,不断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会有创新意识。只有“教学”“科研”并举,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实现科学化。因此,学校的一切职能部门都要为“教学”“科研”两个中心服务。

2.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同时发展。要提高学校的档次,创建一流的师范大学,不能只依靠本科教育,必须同时发展研究生教育,本科的课程建设和研究生的学科建设并举,促进硕博点的建设,只有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使学校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截止到1982年,我校只有3个学科建设点,分别是政法系徐大同教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许可成教授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马列部王兰垣教授的“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不平衡,博士点还是零发展。

3.办好师范教育也要办好非师范教育,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师范大学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拓展师大的专业类型和专业门类。综合性就是开放性、全面性和创新性,开放、全面、创新又代表着高水平。办学思路和实践要越走越宽,封闭式的师范教育是没有前途的。

4.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并举,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并举。李继之同志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学师资和设备资源方面的优势,广泛地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校的业余教育、继续教育和校外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我校在李继之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在以后的发展中曾在海南、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创建分校,很受当地欢迎,也为他们培养了大批人才。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学科带头人。李继之认为,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名师,才能拉动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李继之同志非常珍视人才。1979年,李继之同志听说著名的宋史专家、河北大学教授漆侠想回天津工作,立即责成政史系领导,不惜一切要把漆侠教授调入我院。李继之同志在家接见了漆侠教授,诚恳邀其来校任教,并答应给漆先生一套房子。漆先生对师院领导对人才的重视很受感动。后因河北省委不同意放人,没办成。但李继之同志并不甘心,要政史系密切注意河北省的动向,一旦有松动消息立即告诉他。著名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专家徐大同先生调入我校的问题,曾因种种原因一时搁置起来。最后正是因为李继之同志的报告才调入我校。

天津师范学院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不仅仅是校名的更改,而是学校内涵的一次大的变革。与我市其他院校比,我校更名大学提前15—20年,这就为我校加快发展赢得了先机,使我校以更高的战略眼光、更宽的战略视角去研究和推进发展。

李继之同志曾婉言谢绝了天津市教委以及天津大学的聘用,他继续选择了自己的“学师范、教学生、搞教育”永远忠诚于师范教育的道路。李继之同志的“师范情结”来源于伴随他一生的师范教育的经历,也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认真学习和实践。老校长是改革派,以李继之同志为代表的卓越的天津师范大学的前辈们在总结我国教育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教育理论,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壮大提供了主要的理论依据。从办师院到办师大,学校初步形成了教育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多学科师范大学新格局;以综合性发展带动师范性的提升;从以教育为中心到教学、科研两个中心;加大科研力度,从教研室搞科研到研究所搞科研;改变单一本科生建制,招收硕士、博士生;从人才的自我培养,到引进学科带头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创建德育一体化机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原则和长远的业务指导思想,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写下光辉篇章!

1983年12月,天津市委任命石峰同志为天津师大党委书记,李继之同志改任天津师大顾问。李继之同志还曾兼任诸多社会工作,历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会长、天津市教育学会理事长、教育部自学考试咨询委员等职。1956年,李继之同志在北京出席了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并担任河北省代表团副团长。1983年3月李继之同志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3年李继之同志因病去世,享年84岁。李继之同志青年时代就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撰写了一篇篇具有教育性、总结性、实践性、改革性的文章,多达数十篇几十万字。这些文章中的39篇于2003年在天津师范大学校庆45周年之际,学校将其结成《李继之教育文集》整理出版。文集中的文章涉猎广泛,举凡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师范教育、中小学教育、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均有涉及。文章旁征博引、研究深透,观点新颖、思想超前,体现出作者颇具个性特色的教育理论家风采。这已经成为李继之同志留给天津师范大学、留给教育事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8年在天津师范大学校庆50周年之际,广大校友、师生为敬爱的李继之老校长立像。9月7日,李继之塑像揭幕仪式在时间广场西南侧举行,市教委领导、天津师大领导、李继之亲属、天津市各区县教育局负责人、部分校友以及师生代表出席仪式。幕布揭开,掌声四起,望着置身校园的塑像,仿佛老校长重又回到我们身边。

合作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档案馆

策划统筹:杨琥

资料搜集:袁胜利、王春蓉

责任编辑:伟力斯

制作编辑:吴佳丽

实习编辑:贾韵晴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电话:022-23766785

邮编:300387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关注校友会

Baidu
map